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歙县抢修受损古民居古建筑

中国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歙县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渔梁坝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高约5米,坝上下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有专家认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因此又被称作“江南都江堰”。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楼内为新安碑园,陈列有帖刻《余清斋》、《清鉴堂》。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太白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古建筑材料太白楼。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而且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

连日来,歙县文物部门抓住雨后晴好天气,组织施工人员抢修受损古民居、古建筑。6月3日以来的四次暴雨袭击,使得全县70余处古建筑及文物保护单位受灾,损失达1800多万元。灾情发生后,歙县文物部门一方面积极组织人员查灾、核灾、报灾,另一方面,制定维修方案,争取资金,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场维修。

县保单位徽州古城墙黄宾虹公园段,由于连续暴雨倒塌20余米,还有100余米出现膨胀和裂痕。县古城办、文物局及时聘请专家进行现场勘察,并委托市设计部门抓紧编制抢修方案进行抢修。国保单位郑氏宗祠由于四周房屋改建、道路建设等抬高地势、排水不畅造成祠内倒灌进水,后墙三线因暴雨冲刷坍塌20余米。灾情发生后,县 文物部门立即组织施工人员加紧抢修。县保单位黄氏孝烈门坊由于长年雨水冲刷特别是此次洪灾导致门坊沿街立面出现严重膨胀和裂痕,不落架维修将会有坍塌的危险,危及行人、游客和文物的安全。日前,施工单位正按照落架维修方案组织抢修,确保文物安全。目前后墙三线已基本完工,祠内排水系统建设正结合村里的排水管道建设抓紧实施,从而彻底解决祠内排水不畅难题。

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里面展出了歙县历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书画、瓷器、歙砚等。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 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古建青砖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